文人樹盆景:什麼是盆景?什麼是文人樹?

文人樹
  • 盆景一般被稱為盆栽。
  • 盆景藝術起源於中國南宋時期。
  • 文人樹盆景在日文稱為「文人木」。
  • 文人樹和非文人樹沒有絕對的界限,這種風格的盆景與傳統中國文人畫息息相關。
  • 盆景藝術一開始就是以文人藝術之姿出現。

◆盆景

盆景就字面上就可以判斷出其基本意義:盆中之景。

  1. 主要創作材料:植物山石、土、水。
  2. 創作原則:
    • 在盆中仿效出大自然的優美景色。
    • 以小見大,以景抒懷。
    • 融合園藝技巧與藝術精神。
    • 借鑑設計、文化、宗教、工藝等專業,但不專屬於任何領域。
  3. 「致中和」、「維持平衡」為盆景的核心精神:
    • 是人為的,但不能太過顯得人工雕琢。
    • 是自然的,但不能一任植物隨意生長。
    • 所謂「平衡」是動態的平衡,也就是盆景是活的藝術,會隨著季節更迭而變化化,也隨著人們對它的照料狀態而變化。
人與自然之間的動態平衡,是盆景藝術的一大魅力。

◆文人樹

文人樹在國際上又被稱為「中國文人式」,是一種在形式上和精神上特別具有「文人」精神的盆景創作類型。

什麼是「文人精神」?

在中國,「文人」二字不單單指讀書人或識字的人,當然,更不是文書工作者。在幾千年的文化歷史中,「文人」二字更多被探討的,是意識上的、精神上的涵意。

我想,可以從《論語》中整理出一些典型的概念。

論語》原文文人典型特質
「莫春者,春服既成。冠者五六人,童子六七人,浴乎沂,風乎舞雩,詠而歸。」夫子喟然歎曰:「吾與點也!」入世關懷社會,卻保天然本真的活潑與生命力。
例如:蘇軾:「何夜無月?何處無竹柏?但少閒人如吾兩人者耳。」
子在川上,曰:「逝者如斯夫!不舍晝夜。」對時間、歲月敏感。
例如:陳子昂:「前不見古人,後不見來者,念天地之悠悠,獨愴然而涕下。」
君子食無求飽,居無求安。比起生理、物需求,更重視精神需求。
例如:陶淵明:「種豆南山下,草盛豆苗稀。晨興理荒穢,帶月荷鋤歸。道狹草木長,夕露沾我衣。衣沾不足惜,但使願無違。」
知我者,其天乎!思維上的共鳴者、知己者少,精神世界通常顯得孤獨。
例如:
*蘇軾:「缺月掛疏桐,漏斷人初靜。 誰見幽人獨往來,縹緲孤鴻影。驚起卻回頭,有恨無人省。 揀盡寒枝不肯棲,寂寞沙洲冷。」
*李白:「花間一壺酒,獨酌無相親。
舉杯邀明月,對影成三人。……永結無情遊,相期邈雲漢。」
四海之內,皆兄弟也。君子何患乎無兄弟也?能在精神上跨時空與人事物互動,不拘泥於一隅。
例如:王羲之:「後之視今,亦猶今之視昔。悲夫!故列敘時人,錄其所述,雖世殊事異,所以興懷,其致一也。後之覽者,亦將有感於斯文。」

盆景如何展現文人精神?

盆景是一種藝術表現,透過「形式」來表現創作者的意念與想法。這就和其他藝術一樣,舞蹈家透過編舞、肢體動作表達情緒;畫家透過調色、構圖表達主題;花藝師透過不同的植物搭配表達寓意……

欣賞文人樹盆景之美

一、自然之美
  • 關鍵字:稀疏、簡約。
  • 根與枝、幹的姿態互相構成了一種視覺穩定。葉子通常較細緻,隨季節有所變化。
二、線條之美
  • 關鍵字:線條變化明確、清楚,透過線條的性格營造,表現不同作品的意趣。
  • 「線條」是文人樹的精神載體,受到中國傳統繪畫與書法的影響。
三、空間之美
  • 關鍵字:虛空留白、疏密呼應、簡潔洗練。
  • 虛實相生,在空間中創作如同詩歌一般的敘事節奏。
四、意境之美
  • 關鍵字:情景交融、景有盡而意無窮、以形寫神。
  • 創作者的主觀性適當地結合樹木生態的客觀性,表現出多元的想像力、生命力。

推荐閱讀:趙慶泉《文人樹盆景》

→分享這篇文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