你是刺蝟還是狐狸?跨能致勝的關鍵在「成長型思維」

幾年前《刻意練習》一書備受矚目,《跨能致勝》一書則對於「刻意練習」進行反思。

這很有趣,如果你之前已成為「刻意練習」的信徒,現在也許會有點錯亂:到底哪一種才是對的?多元嘗試比較重要?還是,堅持專攻單一項目比較重要?

「刻意練習」的盲點

《跨能致勝》的作者大衛.艾波斯幫我們從不同領域中收集實例進行探討,提出了許多「刻意練習」的成功經驗,然而,也同時提醒我們思考:個別的成功經驗是否就等於可以套用在每個人的人生中呢?

思考這個問題的同時,你絕不能忽略「刻意練習」的幾個盲點:

  1. 見樹不見林
    • 在團體中,也許每個個體都在自己負責的範疇中做出合理的行為,但最後的結果卻可能是個災難!就像「頭痛醫頭,腳痛醫腳」,然而,缺乏整體性的調理,病患可能愈勤於尋求治療,身體就愈虛弱。
  2. 深信「鎚子法則」,也就是「你手上如果有槌子,你看什麼都會像釘子」。
    • 人們一旦過度依賴專業,就會相信單一化的經驗值能使人做出準確的決策,解決所有的問題,卻忽略:A的解藥,可能正是B的毒藥!
  3. 「刻意練習能帶來成功」是一個假設性的理論,它需要有一個必要前提,即,任何事情都能透過同一種方法得到解決。
    • 有些「專業領域」有明確的範圍界定,類似動作會反覆出現,環境相對單純且和善,只要依循某些規則練習,結果很快就能清楚可見,然而,世界如些複雜,並不是領域的成功法則都如此「簡單」。

心理學研究中有一種叫做「不善的學習環境」,在這種環境中,規則通常很模糊、經常變動,投入相應的成本之後,也不見得會在短期內看到明確的結果。在「不善的學習環境」中,一味採用「刻意練習」容易使人失去隨機應變的能力。

爵士樂手之間流傳著一則老笑話,有人問一名出色的爵士樂手:「你會看譜嗎?」對方說:「不會,所以才彈得好。」這並不是說學音樂不用學看譜、懂樂理,而是提醒人們:知識是為我所用,而不是讓自己成為知識的奴隸,失去了變化與感知的能力 。

「成長型思維」也許是人腦與AI最大的差異

很多人相信,不管什麼領域,愈早開始進行高強度的練習,「成功」的機率就愈高,也就是所謂的「贏在起跑點」,虎媽、虎爸們就是這種信念最忠誠的粉絲。

心理學家泰特洛提出「刺蝟」與「狐狸」的思維模式。「刺蝟」型的人堅持己見,相信既有的經驗,抗拒改變,對於與自己不同的意見充滿敵意。「狐狸」則代表思維靈活、不帶成見,不論是新興的抑或是舊有的領域,無不充滿赤子之心。在「狐狸」的思維中,所有的「不同」並非所謂的「反對」,而是「新的想法」,值得聆聽與探討,這和心理學家卡羅爾.德韋克提出的「成長型思維」相當類似。

回到1997年,世界棋王卡斯帕洛夫和IBM超級電腦比賽下棋,然後,他輸了。卡斯帕洛夫事後說,手機程式都比他的棋力強!他說的「棋力」就是「戰術」,他認為,在人工智能時代裡,「戰術」完全可以交給電腦來執行──而「戰術」原本是他耗費數年不斷練習的本事,如今卻是最容易被取代的能力!

你是刺蝟還是狐狸?其實不必二選一

不少人觀看連續劇《火神的眼淚》之後都曾感到動容,對於所謂的「敬業」,我們卻不得不進行一些反思。

如果,火勢已難以控制,消防員立刻卸下沉重的裝備逃離現場就能活命,他們會不會這麼做?遺憾的是,根據統計,大部分的野火消防員至死仍不願卸下裝備,因而耽誤逃生,命喪火窟。這給我們很大的啟示,我們不禁要自惕:「堅持不懈」和「不甘心放下」到底距離有多遠?一個奉行「刻意練習」的人,由於已經在單一領域中長期蹲馬步,面臨「改變」的挑戰時,就很容易將「不甘心」誤以為是「堅持」的美德。

然而,《跨能致勝》的作者大衛.艾波斯並非全然否定「刻意練習」,事實上,刻意練習和多元嘗試並不真的互相衝突,就像儒家和道家根本不是對立,而是互相補充。

有些領域的確需要及早起步,以及高強度的機械式練習,但是,就遠程發展而言,多元化、想像力更形重要。

一味強調「多元化」可能會導致走馬看花、三分鐘熱度,於是熱忱和恆毅力仍不應被忽略,你不能因為一時的挫折就心生放棄,但是如果經過嘗試後,確認自己與環境、工作已互不相契合,那麼你也不該為了堅持而堅持,而是要鼓起勇氣進行改變。

推荐閱讀:David Epstein《跨能致勝》(電子書)

→分享這篇文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