與老子相談,與自己和好:《道德經》

我曾以為:有一天我會被自己氣死

重讀《道德經》之前,我經常一生起氣來,就很難消停。

理智上我會告訴自己:「沒什麼好氣的。生氣對身體不好。」情緒上卻常常不知何去何從,爆發也不是,忍著亦十分痛苦。

我常常跟家人半開玩笑說:「我覺得我未來的死因,應該是被自己氣死。」

其實,會生氣是什麼原因呢?很簡單,是因為有成見。

小時候,我曾以為有錢買書就是好學,而買流行歌曲的專輯就是浪費;我以為表裡不一的同學有很大的人格缺陷,不值得被老師如此喜愛。

長大後,我以為如果我沒有傷害別人的意思,被別人誤會我會很委屈;我以為如果同事都在加班,而我準時下班,就不能體現我負責的態度與價值;我以為我如果愛家人,很多事就一定要盡力做到……太多的「我以為」一步一步把我推到死巷裡,一次一次惹怒自己。

是的,惹怒自己的,從來不是外在的人事物,是自己的想法。

道德經

老子有一段話: 「夫物芸芸,各復歸其根。歸根曰靜,靜曰復命。復命曰常,知常曰明。不知常,妄作凶。知常容, 容乃公,公乃全,全乃天,天乃道,道乃久,沒身不殆。」

簡單說,就是,當你情緒混亂,覺得人生好難的時候,就跳出來觀察一下自己,自我探問:「為什麼我要覺得世界非得按照我以為的樣子去運行呢?我能代表唯一真理嗎?」

世界這麼大,我所能看到的、感受到的不過是小小的切片,連科學家愛因斯坦都說,大自然的運行原則無非就是趨於平衡,但是,科學家卻常常狂喜於自己的小小發現。隨著對宇宙的研究愈深,科學家就會發現自己知道的愈少,並且終其一生提醒自己保持謙卑。

道德經

如此一來,我的生氣,不過是我誤會了世界的模樣。雖然我是個有限的生命體,終我一生也無法把宇宙摸透,但是,我可以每遇一事,就讓自己的心胸和眼界再打開一些。

既然成見無可避免,生氣就是件很正常的事,而有能力去思考自己為什麼生氣之後,就不會再像以前那樣,氣到不知何去何從,而且,神奇的是(一如愛因斯坦說的,我們總是對於某些發現顯得驚訝),生氣的頻率也大幅降低了。

︱五色「令人目盲」還是「令人目明」?

前幾年很流行「斜槓」,我也受之影響,覺得能夠斜槓的人很厲害,是能夠適應時代的 π 型人才。

只是,這個學學,那個學學,活到老學到老,就是很厲害了嗎?才怪。

如果你愈學愈覺得不夠,而且愈來愈覺得不安,然後只能一直對自己說「學無止境」,這時候的你,可能本質上和一直想買新包包、想擁有最新車款、想吃更多不同美食、想拍到更多獨家畫面的人並沒有什麼不同。

「永遠不夠」的焦慮,可能會讓我們在成為 π 型人才之前,就已經先被不自信、不滿足的欲望之潮淹沒。

所以,躺平算了?每個人想法不一樣,我不希望汲汲營營,但世界如此繽紛,我也不希望直接躺平,浪費了來這一趟的機會。

《道德經》有一句「五色令人目盲」,後來馬王堆出土的帛書上出現了另一個版本的說法,說是「五色令人目明」,從此有人開始分辨,到底哪一個版本比較適合。

我猜,老子一定在偷笑。他早就說了,事情都是一體兩面,「有無相生,難易相成,長短相形,高下相傾,音聲相和,前後相隨」,身在大千世界中,隨緣經驗,好奇探索,不要一味馳騁感官,也不要一味空想放懶。

五色能令人目盲,也一定能令人目明。關鍵就在於心態。

道德經

回到前面說的「學無止境」,如果我們從千變萬化的不同事物中,學到的只是一項一項獨立的技巧,那麼,我們的生命有限,終究拚不過學海無涯,時常會有鼯鼠技窮的遺憾與恐懼。如果我們能跨領域整統,整理出某些看似不同實則相似的道理,舉一反三,生生不息,就能相對從容、豐盛又謙和。

老子說這是因為「萬物得一以生」,仲尼先生說這是「一以貫之」。

子曰:「賜也,女以予為多學而識之者與?」對曰:「然,非與?」曰:「非也,予一以貫之。」—-《論語》

︱老子的三張護身符

小時候的地理課本有一句「東北有三寶,人蔘、貂皮、烏拉草」,我覺得這個句式多少也受到老子的影響。

老子說:「我有三寶,持而保之。一曰慈,二曰儉,三曰不敢為天下先。」這並不是熱門的句子,但,再三細品,這三句根本是護身符,而且是有過媽祖香爐的那種。

道德經

一曰「慈」

老子的「慈」和佛家說的「我佛慈悲」有點像。有人誤解老子那句「天地不仁,以萬物為芻狗;聖人不仁,以百姓為芻狗」有點冷血,但是老子回眸人間,說的第一樣寶貝就是「慈」。

「慈」在語言力道上,相較於「愛」顯得較為中性。老子把語言作為溝通工具,試著在有限的材料中表達他的意思,他挑選了「慈」來表述心意,也正因為他的表白,重讀《道德經》的時候,我深深覺得受到祝福。

遙想兩千多年前的他試圖藉由文字,把對於如何活得自在的心法寫下來,很是感恩。他這本小書中說的並不是消極思維,也不是無情、唱高調,我想,如果想藉由文字一窺老子的想法,第一要把握的,就是這個「慈」字。

二曰「儉」

對老子而言,「儉」是對於「熵增定律」的了悟。我們的身體帶著從野地演化而來的一個重要本能,就是「去獲得」,身體細胞會想長大、想傳承生命,也就是說,獲得食物與生存資源,對於身體而言就是很重要的事情。而杏仁核會幫助我們在「獲得」時產生興奮的感受,並促使我們為了活命要繼續向外獲取資源──後來,「想要更多」就成為演化過程中,自然而然的發展方向。

然而,老子看到了「熵增」,當然,那時候沒這個詞彙。他知道,「有」來自於「無」,也終將歸於「無」,然而我們已經習慣隨著生理本能去生活,很容易聽命於杏仁核的反應,這時,我們面對「沒有」、「得不到」就會顯得十分痛苦,甚至會想瘋狂掠奪。

老子明白,既然生理上我們已經有一個「想要更多」的趨向,就在心中幫自己埋一顆「儉」的種子,每當我們意識到自己正陷入「求不得苦」的時候,就可以透過這顆種子的力量,幫自己降減「得」的欲望;當杏仁核產生「欲得」的情緒時,就讓「儉」這個字跳出來,為大腦皮質爭取進行深度思考的機會與時間。

一旦我們學會使用了「儉」這張護身符,也許也就能領會「少即是多」的境界。

三曰「不敢為天下先」

老子這句「不敢為天下先」,在我看來可以用「在因上盡力 ,在果上隨緣」來理解。

「在因上盡力」,珍惜來到人間旅行的機會,好好地運用我們所擁有的資源,讓自己的身心靈都更為豐實、自在;而「在果上隨緣」,就是「求仁得仁」,不在情緒上執著於「結果」的樣貌。

日本企業家稻盛和夫有一段故事也可以呼應「不敢為天下先」這張護身符。身為公司的創始者、領導者,稻盛先生曾動念「自己應該比其他人得到更高的薪水才對」,然而,很快地,他就觀察到自己這種「想成為天下先」的驕傲念頭。

稻盛先生自忖,老天給了每個人不同的配備,把「聰明的頭腦」給了他,卻不是給別人,這並不是要他獨占這個優勢,而是要他能夠在人間,將這個優勢帶來的美好分享給其他的人。

「我的聰明是老天借給我的,如果有能力,我要試著分享,而不是占為己有」──這個想法,為「不敢為天下先」作了很精湛的註腳。

才能を自分のものにするのは、神の摂理に反する。与えられた才能は社会の為に使わなければならない。—-稻盛和夫

→分享這篇文章